纪念林顿

林顿(Jack Layton)去世了。林顿生前是加拿大国会第一大反对党新民主党党主席,来自多伦多。自从2003年被选为国会议员后,林顿在加拿大联邦政坛上表现出色,用了八年时间,带领新民主党把该党国会议席从三席提升到一百零二席,成为国会正式反对党。可惜天妒英才,林顿在政途如日中天之时罹患癌症,不幸于今年8月22日去世,享年61岁。林顿的去世在加拿大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总理哈珀宣布为林顿举行国葬,林顿的遗体被运送到首都渥太华的国会大厦让公众吊唁。成千上万的民众川流不息地从全国各地赶来,在国会大厦前面排长队轮候。三天后,林顿的遗体被送回多伦多下葬,上万民众出席了他的葬礼。在女儿的提议之下,我们两人也顶着炎炎夏日,在酷暑中站立了两个多小时,参加了林顿的追悼会。

林顿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他来自我们居住的城市;代表我工作单位所在之处的选区;他的政治理念与我比较接近,为弱势贫穷社区和群体的权益大声疾呼;他积极倡导多元文化主义,娶了位来自香港的华裔女士邹至蕙(同是新民主党的联邦国会议员),被华人社区称为“唐人街女婿”;他博爱、积极、乐观,坚信“仁爱胜于恼怒,希望胜于恐惧,乐观胜于绝望”;他关心他人,在遗嘱中鼓励所有癌症病患者努力与疾病抗争、积极康复,不要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悲观失望,放弃努力。另外,我对林顿的好感还来源于他的形象,因为他有点儿像为中国人民所热爱的白求恩医生。

关于林顿,女儿大概不会知道得很多。她要去参加林顿葬礼的理由主要是这样的: 七年前,当她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一次放暑假和妈妈旅游,到了渥太华国会大厦观光。当她们在国会大厦外面照相时,看见一位身材健硕的男士步出国会议会大厅散步。我太太觉得他很像林顿,就跑上去向他证实,结果是肯定的。她一直知道林顿有位华裔妻子邹至蕙,对林顿很有好感,就鼓起勇气带着孩子走到林顿面前,请求林顿与女儿合影留念。林顿笑呵呵地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和女儿合照了一张相片,女儿一直把照片珍藏着作为纪念。后来林顿日益叱咤联邦政坛,名字越来越响,女儿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了。

对林顿的突然离世,女儿深感悲痛,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以缅怀这位前辈。正好葬礼在多伦多举行,她就决定前去参加。她说尽管没有人给我们发出邀请信,我们也不可能进入到葬礼会场里面,我们可以作为自愿者,站在会场外面看大电视品目的现场直播;尽管我们可以坐在家里看电视直播,但是能够尽可能靠近林顿一点也是好的。

对于孩子的请求,我找不出拒绝的理由,所以就被她“挟持”前往。但是当我到达了多伦多市政大厅外面,目睹万人空巷的市中心,还有那参加凭吊的成千上万民众;看到开阔的市政厅广场上,2米X2米的水泥砖块没有一块不被人们用彩色粉笔填满了悼念字句,我感到自己并不真正认识林顿,对这位加拿大政坛领袖的价值和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了解得太有限了。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一本加拿大高中哲学课本

有机会看到一本被加拿大某高中用作教材的哲学课本,没有时间细读,粗略浏览了一下,看目录和标题为主,目的是想了解一下西方人的基础哲学教学的范围。这本课本的编者是Manuel Velasquez,美国Santa Clara University 的教授,题目是“Philosophy: A Text with Readings (2008), 10th Edition”。课本页数接近700面,总共分成四大部分:
1.导论
–哲学的性质(何为哲学,传统哲学的范围划分,苏格拉底,哲学的价值)
–人性(为何研究人性,何为人性,精神和身体的关系……)
2.形而上学
–现实和存在(存在是否等与现实,现实是物质还是非物质的,实用主义现实观,逻辑实证主义现实观,反现实主义,新实用唯心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自由是否现实?时间是否现实?)
–哲学与神(何为宗教,神是否存在,无神论,不可知论,邪恶问题(为何有神还会有邪恶)
–传统宗教信仰和经验
–非传统宗教信仰和经验
3.认识论
–知识的来源(为何知识会成为问题,理性(推理)是否知识的来源,感知是否解释全部知识,康德:世界是否受主观认知制约,科学是否带来知识)
–真理(引言:信仰、知识、与真理,何为真理,科学是否带来真理,主观理解是否真实)
4.价值观
–道德哲学(何为道德哲学,道德哲学是否相对,结果能否决定行为正确,准则应否受道德制约(应否考虑结果的因素),道德哲学是否以个人性格修养为基础(考虑到人们在道德准则上的分歧),道德哲学能否解决道德难题,道德哲学与道德责任)
–社会哲学(何为社会哲学,国家存在的合理性,何为公平正义,国家的局限性)
–艺术与人生的意义(何为艺术,人生是否有意义:神学认为人生意义由神安排,黑格尔和马克思认为人生意义在于为人类进步作贡献,虚无主义者认为人生毫无意义,存在主义者基尔克果和萨特认为人生的意义由个人来选择创造)

这本哲学教材有几个优点:
1.比较客观列出各种哲学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争论。
2.每个章节后面带有总结篇,方便想走捷径的懒人。
3.每个章节里面有哲学原著节选供学生/读者阅读和深入学习。
4.每个章节提供参考电影名称,学生观看电影后对有关问题开展讨论。比如道德准则一章后就建议看《断背山》以讨论同性恋问题。
5.在学习西方哲学的同时,可以学习英文。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李约瑟眼中的中国科技发明和发现

说到中国对人类科学技术的贡献,我们通常会提及四大发明。如果问我,我也就知道这四大发明。最近买了本李约瑟传记(The Man Who Loved China),非常惊讶地看到已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列出的数量约三百项中国科技发明和发现。这一列表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头一项发明是算盘(Abacus),公元190年发明,最后一项是旋转画筒(Zoetrope),公元180年发明。我查看了一下这张清单,上面列出的许多项目的英文名称都是生词,查字典后也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东西,大有被“考起”的感觉,还觉得有点惭愧–作为炎黄子孙,自己对祖国了解竟是如此贫乏。

 在字母A序列,李约瑟列出以下的中国发明和发现:

Abacus                        

算盘

Acupuncture                

针灸

Advisory vessels          

(不知何物)

Air-conditioning fan     

空调扇?

Alcohol made from grain by a special fermentation process

粮食发酵制酒

Algorithm for extraction of square and cube roots

开方求根算法?

Anatomy

解剖学

Anchor, nonfouling, stockless

锚(不知哪种类型)

Anemometer

风速计

Antimalaria drugs

奎宁?

Arcuballista, multiple-bolt

多弓弩?

Arcuballista, multiple-spring

多弦弩?

Asbestos woven into cloth

石棉布?

Astronomical clock drive

天文钟传动器?

Axial rudder

轴舵? 

我尽了很大努力把它们的中文意思翻译出来,只能达到上面所给出的效果,不知各位好友能否指点迷津,不然就只好等将来有机会去参考李约瑟主编的七大册34卷的《中国科学与文明》,旧称《中国科学技术史》了。

与众多历史学家一样,李约瑟认为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直到十六世纪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从那时候开始,中国科技发展开始慢慢放缓,发明能力也渐渐丧失。李约瑟很想解开这个谜,他提出了几个假设:中国人失去了尝试的企图、日子过得太安逸、政府权力太大、缺乏重商主义思想……但是却没有得到一项令自己满意的答案。李约瑟于1995年去世,享年95岁,后来有人把这个问题称作“李约瑟之谜”(theNeedhamquestion)。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Hello world!

Welcome to WordPress.com. This is your first post. Edit or delete it and start blogg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1 Comment

澳门大学来鸿

我们七七级的校友李坚兄现任澳门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他这两天和我通电邮时告诉我,自己出席了今年十一月在澳门举办的国际译联第六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他说出席并参与论坛组织工作的人士中有我们原中大外语系的老师,现任澳门大学英语系教授张美芳女士,还有我认识的原广州外语学院的老师,现任澳门理工学院贝尔英语中心教授的毛思慧先生。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知道这届论坛讨论的主题是:“翻译与跨文化交际:历史、现状与展望”,下设8个分会场专题:(1)翻译和跨文化研究;(2)澳门暨亚洲的翻译历史和跨文化交流;(3)旅游翻译和媒体翻译;(4)外交翻译/口译;(5)国际贸易和法律翻译/口译;(6)文学翻译;(7)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8)翻译技术和出版。

 

由于已经远离职业英语教学和翻译,我对李坚兄提到的学术研究专题知之甚少,自然很难发表什么看法。但是能够了解到校友们的近况,哪怕是片言只字,心中也会感到高兴。李坚兄还特地发来两张照片,头一张是论坛特邀代表的合照,里面有我认识的三位校友,一眼便认出来了,其他人都不认识。第二张照片是李坚和一位年长女士的合照,没有说明女士来龙去脉。我看到照片后纳闷了半天,这位女士是谁呢?看样子,似曾相识,不会是以前的哪位同学现在变得“资深”,我认不出来了吧?不至于是我的记忆力衰退,连以前很熟悉的朋友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吧?很想解开这个心结,就给李坚兄回邮,请他澄清这位女士的姓名和身份。否则今晚睡不着觉,明天就没精神“返工”了。

 

几小时后就收到了李坚兄的回邮,告诉我那位女士是唐闻生。真是久仰大名,如雷贯耳!这就是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改善时,为中美两国主要领导人当翻译的那位唐闻生小姐呀,当时我们天天都从广播中听到和从报纸上看到她的名字,还经常看到她的照片和电影镜头。她的名字,当时简直可以用家喻户晓,童叟皆知来形容。几十年来,有关唐闻生的传媒报道可以说不计其数,我记得当年的基辛格对唐闻生说,听说她在美国出生,唐闻生承认了。基辛格开玩笑说,Nancy 你有资格竞选美国总统,不像他自己那样,由于不在美国出生,所以没有资格竞选美国总统。在给我的回邮里,李坚兄介绍说,大家都争着和唐闻生合影留念。唐老师给人的印象是和蔼可亲、风度优雅、低调朴实。在谈到口译技巧时,唐老师强调,一个译员应该努力正确领会原话的主要意思,也就是说发言人的立场,态度以及暗示语气,然后清楚地进行翻译。如果最后发现错过了某些细节,你必须保证原话的主要意思得到准确地传达。

 

我不是个“追星族”式的人。贴出这篇短文,一是为我们的校友李坚兄感到骄傲,二是因为唐闻生代表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相当迷茫走向比较清朗的时代。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英国“铁娘子”

今年夏天我们全家到英国首都伦敦旅游了几天,其中一天参加了当地旅游团,乘旅游汽车参观了牛津大学、莎士比亚故居、华威城堡(Warwick Castle,Warwick 中间的w不发音,r发音,读成“warick”)三个景点。景点都是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美不胜收,不在话下,但是给我印象更深的却是带团的英国女导游。

不记得这位导游的名字了,只记得这位女士是白人,身高约一米六,大约五十岁左右,说一口地道的英式英语。我们一上车,她就约法三章,强调旅游行程紧凑,大家必须准时行动。参加过旅行团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团友们的一个通病就是迟到,经常是一车人在等一个人,而这个人却往往是不紧不慢,大摇大摆地姗姗来迟,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听见女导游提到这个问题,我倒很有兴趣,想看看英国人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民族智慧,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常常说英国人象狐狸般地狡猾,又象老祖母般地严厉,还“盛产”“铁娘子”(维多利亚女王、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以及二世,撒切尔夫人等等),这位女导游会用什么手段去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我将拭目以待。

果不其然,这位“铁娘子”在说明了准时行动的重要性后,宣布了她的“惩戒”条例。她说了,如果你迟到,我们将给你一个“look”,相当于我们说的“不好脸色”或是“瞪你白眼”;就像她小时候做错事的时候,她母亲给她的那个“look”一样;也像她母亲小时候做错事时她外婆给她的“look”那样。说到这里,“铁娘子”咯咯地笑了起来,全车团友也都跟着乐了。笑完以后,这位女导游提醒大家立即抬头看车头位置高处的电子钟,然后按照该钟的时间校对自己的手表。不知道是“铁娘子”训教有方,还是众团友本身素质良好,总之这一天的行程中,团友中没有人迟到。

车奔牛津,女导游给我们介绍该大学的历史和传统,记得她讲了Oxford的名字来由。因为学英语的缘故,我知道Oxford分别由“ox牛”和“ford津”二字合成。“津”有“要塞”的意思。但是女导游的解释是,“ford”是河流中水浅部分,河床较高,牛只通常在这个地方过河,所以可以被解释成“牛过河的地方”。这样一来,我原来的理解似乎有点不太准确。因为中文里面的“津”字意为“渡口”,虽然渡口是过河的地方,但并不一定是河流中水浅部分。是不是汉语翻译一开始就不太准确,留待专家去评判,反正一直沿用至今,也为大家所接受了。有点遗憾的是,学英语这么多年,竟然没有注意到这个小小的问题,真是不到牛津,不知道牛津之深浅。

参观了莎翁故居之后,我们出发前往当天旅游的最后一个景点华威城堡。该城堡建于1068年,成为当时的一个主要军事要塞和权利象征。这座具中世纪风格的城堡坐落于地势险要的断崖边,俯瞰着清澈的雅芳河转弯处,进可攻,退可守,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女导游介绍说,华威城堡原来属于华威伯爵格蕾维所有,然后怎样怎样,最后话题一转,转到了谈婚论嫁上面来了。她说,如果嫁给一个伯爵(earl),你就是伯爵夫人(countess);嫁给一个公爵(duke),你就是公爵夫人(duchess);嫁给一个侯爵(marquis),你就是侯爵夫人(marquise);嫁给一个子爵(viscount),你就是子爵夫人(viscountess);嫁给一个男爵(baron),你就是男爵夫人(baroness)。好家伙,这不是在给我们上英语课吗?虽然学习英文这么长时间,以前也学过背过这些单词,但我可没有记住它们。这位女导游在这上面做文章,可见其人文底蕴和语言修养之深厚,真是非同一般。

本来以为:“铁娘子”再铁也是娘子,谈婚论嫁在行,讲军事要塞华威城堡就不会有戏了吧,我这又错了,不要随便make assumptions呀!这回我们的“铁娘子”正式步入华威城堡话题了。她接着说,建造军事城堡的目的本来是要屯兵打仗的,古时候的英国最主要的敌人就是法国,所以英国的国王时时刻刻都要考虑,一旦战事来临,国家是否有足够的兵力应付法国人的进攻,历史上的英国君王都会牢记这样一条真理,“Keep your friends close, and your enemies closer.”(和朋友保持亲近,和敌人必须保持更近的距离—意思是对敌人的举动要明察秋毫。)

短短一天行程,我们的女导游把“修身、齐家、治国”都谈遍了,这样的旅行实在是应该多去一些。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2 Comments

读《戴骝龄文集》

终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戴骝龄文集》(共两册)的到来。著作由徐开蜀女士(戴师母)惠赠,各位学友不远万里辗转邮寄到我手中,情真意重,令我感动万分。得书后开读,迫不及待,爱不释手,思想立即进入了时光的隧道,回到过往的几十年中。一时间,外语系的山顶小红楼课室、系办公室、系图书馆、中区学生宿舍、学生饭堂等情景纷纷涌入脑海,浮想联翩,难以自禁。

 

尽管戴骝龄先生是我们就读外语系时的系主任,我还是不知道可不可以把自己叫做他的学生。倒不是故作矫情,只是每当仰望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戴先生,心里对自己从他那里的所获所学实在感到惭愧。《戴骝龄文集》第379页上有这么几句话,“我将先生视为古希腊意义的智者或欧洲文艺复兴式的学人,而不是那种一辈子只盯住某个学科且坚守学术门户的工具型专家。……先生的本事主要不在英语本身语言只是他的工具,而在英语之外。”读到这里,不禁感慨万分。我自认没有能够认识并学习到先生“智者”的本领,还没有能够从他那里很好学到他用来充当“工具”的英国语言。和当年只知道与梁宗岱先生掰手腕那样,我见到戴先生,只知道和他下象棋。当然偶尔有幸,还能在他家蹭一顿饭。

 

中大外语系久负盛名,人才辈出,培养出许许多多的优秀学生。尽管自己不是其中之一,但我在那里还是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掌握了许多令我今天还受益匪浅的的英语技能。我记得一年级时杨光兄就说过,戴先生英语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总习惯在说一个单词的时候,顺便把单词拚出来(spell)。于是从那时候起,我就比较注意一有可能,就把单词的拼写在头脑里过一遍。在我现在的工作中,经常有人向我请教一些英文单词的拼写,不少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尽管不能百发百中,应付地还不至于太丢假。有时候开会小组讨论,要人做记录,一些同事尽管发言时“天下无敌”,说出地道流利的英语,但是动笔时却有点“有心无力”,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单词拚不出来。这时候,我就不怕献丑,主动承担责任,多少可以对付一下。不过窃喜之余,心里就想到了戴先生。

 

在外语系时,听过不少王宗炎先生的讲座。高深的理论记不得多少了,只记得他有一次说,不少英语学人犯有这样那样的语法错误,其实只要勤奋一点,多翻翻字典,看看有关例句,这些错误完全可以避免。从那时候起,我就比较注意翻字典,查例句。现在有了互联网的搜索器,做这方面的工夫就更方便了一些。在我的工作中,少不了为求职人士修改求职文件。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本土出生的加拿大人往往很容易决定,某个用语对不对,因为他/她具有良好的语感,但是我自己知道自己事,不能过度依赖自己的语感,要多查字典,多找有根据的例句,通过这样的办法,克服自己的短处,希望保住饭碗。窃喜之余,心中就会想到王先生。

 

就读外语系时,有幸听过谢文通先生的一次讲座,谈英文写作。谢先生的英文写作在外语系的老师里面有一枝独秀的美称,但是他却没有太多高深理论教给学生。记得在讲座中他说,说英语说错了就说错了,没有人会把你说的话录下来做追究。但是写作不一样,白纸黑字,铁证如山,错了就是错了,跑不掉的。怎么样提高写作呢,练习,练习,再练习,还要给老师批改你的练习。错一次改一次,再错再改,就像钉锤敲钉子那样,一次、两次、三次…。从那时候起,我就比较注意小心下笔,尽量使用见过的正确的语言表述词汇和词组,以免“白纸黑字、铁证如山”。而且有机会多写写英文电邮,令写作不要丢生太多。每次看自己发出的电邮,多少有点孤芳自赏,窃喜之余,心中就会想起谢先生。

 

年轻时自视甚高,总喜欢吹牛皮。记得有一次父亲笑话我说:“你不过是中人之智而已。”我有时自己琢磨,一个“中智”的学生,有幸得以拜师戴先生门下,虽然学不得要领,却也不至于一无所成。今天还能得益于当年学到的技能,毋庸置疑,心中常存感激。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1 Comment

庆祝三八节: 新华社记者采访我们的市长 (转帖)

新华网多伦多3月5日专电(记者施蓉)在89岁的年纪,你还能干什么?加拿大第六大城市米西索加市市长黑兹尔·麦卡利恩给出的答案是:你不但能开车,能钓鱼,甚至,你还可以当市长。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新华社记者专访了这位全球最年长的女市长。身着桃红衬衫、黑灰西服的麦卡利恩虽然满头白发,却依然精神矍铄,只是面庞上刻满岁月沧桑的痕迹,显示出她已是一位高龄老人。

32年前,她首次当选市长时,10名市政委员会成员中仅有两名女性。现在,在12名成员中,女性达到了9位。而麦卡利恩目标并不止于此,她认为女性不仅能顶半边天,还应有更大作为——争取更多联邦政府内阁席位。

“尽管女性已经比过去得到更多认可,但在很多方面女性才华仍然得不到充分发挥,”麦卡利恩对新华社记者说。她说,自己一直在用自身的努力和经历去鼓舞更多的女性敢于面对挑战,发挥自己的才干。

生于1921年的麦卡利恩,是加拿大最有名、任期最长的市长。自1978年就任米西索加市市长以来,麦卡利恩一直担任这一职务。2006年,麦卡利恩以86岁高龄获得多达91%选民的支持而轻松连任,这也是她连续11次当选米西索加市市长。

麦卡利恩这位传奇人物本身就是历史。从政期间,她见证了米西索加从一个由小村镇组成的集合体转变为加拿大最大城市之一的过程。在过去20年间,米西索加的人口数字几乎每10年翻一番。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米西索加的人口已经突破70万。

米西索加市华商会主席胡子修说:“市长对我们市民倾尽全力,因此得到广大市民的爱戴。每次参选从不拉选票的她总是以绝对优势当选。”

“我不用拉选票是因为我每天都在参加竞选。尽管我有很多业余爱好,比如钓鱼和园艺,但我并没有太多业余时间。我把所有精力放在我的工作上,”麦卡利恩说。

“既然她有精力、魄力和能力,我们为什么不选她呢?”胡子修说。

麦卡利恩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全球500强企业中的58家把它们在加拿大的总部设在了米西索加。而米西索加是加拿大少有的几个没有债务的城市,而且从1990年至今,米西索加市民的物业税也是加拿大最低的。

虽然麦卡利恩外表看起来像一个温和的老奶奶,但一开口就可以看出她的犀利、坦率和威严。在与对手发生冲突时,她会说:“我是一个难以对付的人。”麦卡利恩的对手对她可谓既尊重又敬畏。

麦卡利恩有时还会耍小孩子脾气。《米西索加新闻报》发行人林克笑着回忆说,如果麦卡利恩认为针对市长的谣言来自报社,麦卡利恩会拒绝与他交谈3个月。

问及没有业余生活对她是否觉得遗憾,麦卡利恩幽默地用了一句中国俗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我把自己的精力和心血给了市民,他们也给了我最大的支持。”这,就是一位89岁女市长最大的骄傲。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4 Comments

铁杆球迷是怎样炼成的:加国冰球文化一瞥

二十年前,当我一踏足加拿大的土地,就马上感受到当地浓烈的冰球文化气息。我所居住的多伦多大学本科生宿舍大楼的公共厨房里,摆着一台破旧的黑白电视,是华裔学生DK在垃圾堆旁捡回来的。每当有多伦多队比赛的时候,同宿舍的学生都要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赛事。不管功课多忙,也尽管多伦多队总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这群学生从不耽误看球,当然也少不了咒骂和欢呼了。当时的我,只知足球,不知冰球为何物。看到这群比我年少十多岁的小兄弟们那忘情投入的样子,心里就觉得好笑。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觉得这冰球和足球哪里能够相提并论,也对冰球提不起兴趣来。

大概看到我不参加他们看球,这群小兄弟热情地向我介绍冰球的基础知识。记得犹太裔的David告诉我冰球的球叫puck、合理冲撞叫做body check、得分叫做score、守门员叫做goalie。然后又不好意思地笑嘻嘻地告诉我,多伦多队不是支强队,不过就在六十年代获得过北美职业冰球年赛的冠军。小兄弟们盛情难却,我也出于融入当地文化特别是提高英语听说水平的目的,加入了他们的观战行列。这下子可就一发不可收拾,变成了今天的铁杆冰球迷了。

一天David告诉我他们准备一起去冰球馆现场观看一次多伦多队比赛,邀请我一起去,并说买集体票能够价钱便宜些。尽管我是个穷留学生,花十几块钱买张球票有点奢侈(够半周的伙食费了),我还是很乐意地参加了他们这次活动。小兄弟们满怀热情地准备了“Go Leafs Go”的横幅标语,兴高采烈地出发前往冰球馆了。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冰球场里座无虚席,人山人海,少说也有近万观众。可以想象得到,近万人在密封的冰球馆里放开喉咙地同时吼叫,那种气氛有多么强的感染力。观看这样的球赛,输赢已经不那么重要,到里面吼叫一番,看看身穿奇装异服、手里举着五花八门的标语横幅的观众,有兴致的人再喝瓶啤酒、吃包炸薯条、已经成就人间一大乐事了。

这场比赛可让我打开眼界了。双方队员入场热身了,先是客队入场,解说员用他那高亢雄浑的嗓音一一介绍客队队员,但是却遭到观众的一片“Boo”声。原来冰球场上没有“友谊第一”这只歌可唱,鄙视对手天经地义。记得冰球王Wayne Gretzky曾经说过,想要赢球就必须要恨(hate)对方,如果everybody is in love, 你就别想拿冠军。轮到主队队员入场了,可想然之,观众报以一片“Yeah”的欢呼声,哪有什么彬彬有礼和“有朋自远方来”的谦谦君子风度。最后到裁判员入场,被介绍时也遭到观众的一片喝倒彩的“Boo”声。小兄弟们告诉我,这表示人们对权威的藐视。

球赛开始了,在冰球是一种mean game的共识下,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我也看不明白,为什么拉人绊人推人都不算犯规,把对方球员大力冲撞到防护栏板上被算作精彩的body check,赢得自己观众的齐声叫好?随着比赛于趋激烈,观众的声浪也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一浪高过一浪。忽然间听到观众发出一片雷鸣般的鼓噪,只看见双方两名对手扭到了一起,抡起拳头向对方面部打过去,裁判仅仅站在旁边观战,等他们斗殴好一阵子才前去把他们分开。原来冰球斗殴被看成是比赛的一部分,每支球队都有一两名打手球员专司此职,叫做goon,球技不需太好,但冰上斗殴一定要在行。据说还有人开设冰球斗殴学校,培训斗殴技术,比唐人街的武馆还厉害,因为你必须学会穿着冰鞋,站在冰上打架。但是盗亦有道,goon们一般不碰对方的队长和王牌球员。霎那间又听见观众欢声雷动,原来是对方的一名队员被撞翻在地,我们小兄弟中的Bradley却在那里嘿嘿地笑,说是“He deserved it.”(抵拒死拉)。我还看到观众们做出的各式身体语言,比如朝地面伸出拇指表示不满意,双手抱头表示失望等等。 

这场球最终以多伦多队失败而告终,但球迷们依然兴高采烈地回家了。怪不得人们说,多伦多队近半个世纪没拿过冠军,过错正在球迷,因为不管输赢,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从来利润丰厚,赚得盘满钵满。多伦多据说是北美职业冰球联赛的发源地,多伦多队据说是北美职业冰球队里工资最高的队伍,但是战绩如此不佳,真是令人羞愧。这四十多年无缘问鼎,近几年来还无缘季后赛(决赛),今年目前成绩倒数第二,没人被选为北美冰球职业联赛的明星球员,更没有人被选入国家奥林匹克队。就是这么一支“扶不起的天子”冰球队,在多伦多还万千宠爱在一身,加拿大人热爱冰球的程度,也可见一斑了,这也让大家知道,我这个铁杆球迷是怎样炼成的了。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冬奥时节话冰球

(1)

随着温哥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步入高潮,加拿大越来越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加国男子冰球队是否能够夺得本届奥运会冠军。加拿大自誉为“冰球王国”,盛产顶尖级冰球运动员,视冰球为生命,以冰球夺冠为荣耀。我不止一次听欧洲人说,加拿大人不懂音乐,只懂得打冰球。有统计数字显示,在代表世界职业冰球最高水平的北美冰棍球联赛的队员中,超过50%是加拿大籍队员,其中不少人还担任美国各冰球队的队长。2007年的北美冰棍球联赛决赛,由加拿大渥太华(Ottawa)队对美国阿纳海姆(Anaheim)队,加国媒体纷纷用“加美冰球对垒”的字眼来形容这次决赛,没想到却引来阿纳海姆队的队员的批评,因为这个队了的队员差不多都是加拿大人,倒是渥太华队聘用了不少欧洲队员。

 尽管加拿大盛产冰球高手,加拿大人有一个遗憾,就是加国夺得顶尖级的冰球比赛冠军的次数并不算多。在北美联赛,加国队员都去了美国效力,每年的冠军大都被美国各队夺得。令加拿大人心酸的是,那个位于根本不下雪的,比洛杉矶还要热的坦帕湾(Tampa Bay)的坦帕湾队竟也在2004年拿了次冠军。那么四年一度的冬季奥运会呢,加拿大倒是可以云集本国冰球精英去世界称雄了。但是问题又来了,这批精英每人年薪都是五六百万,平时忙于职业联赛,“闷声发大财”要紧,集训备战奥运的时间往往只有一个星期,加上欧洲各国队伍强手如林,美国兄弟也进步神速,还往往不在本土作战,这么一来,尽管还是被认为是支不可忽略的冰球劲旅,加拿大队问鼎的机会也还是有点渺茫。

 今年的冬奥在温哥华举行,“地头蛇”有主场之利,加国冰球组委精挑细选,算是云集了加国职业冰球的精华,志在必夺。这里面有大名鼎鼎的匹兹堡队队长, 进攻凌厉,体力充沛,英俊潇洒,并被公认为职业冰球偶像的Crosby;来自阿纳海姆队,北美职业冰球联赛的顶级进攻型后卫,四次赢得联赛冠军的Niedermayer,并由他担任奥林匹克队队长;来自卡尔加里Calgary队的队长,五次荣获北美联赛精英球员称号,北美职业冰球队首位黑人队长Iginla 在这支加国奥运会冰球队的23名队员中,九位是现任北美冰球联盟属下各俱乐部队的队长,六位是副队长,精英中的精英,但有点“官比兵多”,不知道肯不肯拚命,还是都去打“中场组织”。一个贝汉姆(David Beckham)没问题,个个都是贝汉姆就有点问题了:个个都来组织,谁去冲锋陷阵呢?

(2)

冬奥将于今天闭幕,可是压轴重头戏男子冰球决赛也在今天。加拿大人说这是2002年美国盐湖城奥运男子冰球决赛重演,加美冰球又一次对垒。但是美国并不认 为是“重演”,希望能够这次能够在温哥华“甜蜜复仇”。双方这几天已经开始叫阵,美国方面说加拿大是“syrup-sucking iceholes"–只会吸食糖浆的笨蛋(加拿大盛产枫树糖浆;suck有笨蛋的意思;icehole是asshole的复本和再创造,联系到冬季奥 运,用ice代替了ass。)如何翻译成中文就有劳诸位翻译大师了。加拿大方面说,赢美国仅仅是希望避免在主场失利的尴尬,赢俄罗斯才是真正的成功,而且这次已经做到了。

这场万众瞩目的比赛一定会异常激烈,因为加拿大在预赛中负于美国,期望在决赛里一雪前耻,并重复盐湖城的冠军梦,向世界 再次证明自己冰球霸主地位。美国希望报盐湖城的一箭之仇,向世界证明美国是冰球坛新霸主。不过依我看来,这充其量是一场北美冰球联盟的“内战”,因为双方 球员和教练都来自北美冰球联盟the National Hockey League。比赛结束后,加拿大队员照样要回到美国各球队里继续职业联赛,但我就不知道是不是有美国队员也要回到加拿大球队中。而加拿大队的主教练 Babcock在比赛后也要回到战绩不俗的美国底特律冰球队继续任职主教练,美国队的主教练Wilson也要回到我们的战绩不佳的多伦多冰球队继续主教练 的职务,“对手”又变成“队友”了。太阳还是照样升起,我们还是要照样柴米油盐,开车上班,回家做饭。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2 Comments